风险提示:理性看待区块链,提高风险意识!

Binance与迪拜散记


原文标题:《Day1global:E20. Network School 揭秘: Balaji 打造的免费斯坦福 2.0 是什么样?不收学费还能赚钱?》原文来源:Star & Ruby,Day1global & Web3brand 主理人原文整理:Jaleel, 本文转录自播客节目 Day1glob

原文标题:《币安与迪拜散记》
原文作者:汉洋 MASTERPA

这不是篇文章,更像是「未来要写东西的索引」。主要是一些 takeaway。

在我对中东建立感觉之前,童年就已经对迪拜产生了印象:棕榈岛、帆船酒店和之后的哈利法塔...... 理解中东复杂局势很难,但理解迪拜有钱很容易。正如任何一个你对它「有点印象」的地方一样,实感只能靠自己来了才能体会。

飞机将落地时,我爬到隔壁空座上看着窗外。心想怎么还有几分钟就到了,却还是没啥城市的痕迹?落地,明白了,迪拜就是从沙漠里拔出来的一座城。毕竟全球 20% 的建筑起重机都在这。

还是来干活的,也没多少时间到处转。就快速溜达了一遍新老城区。纵使来自过去四十年飞速发展的国家,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新老城区差别如此之大的地方——不是说「迪拜折叠」啊啥的,单纯是感觉迪拜的新城区似乎完全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之前读《东京传》里有句话,大意说东京是一个「没有过去也可以拥有未来的地方」;那么迪拜新城区就真的是可以「完全抛弃过去,也可以拥有未来」的地方。

不知道为啥,落地之后发帖先被定位到了印度,然后才到迪拜。导致好几个朋友先问我是不是去印度做内容了、又问我啥题材需要又去印度又来中东?其实都不是。这次没有直接产出内容的计划,主要是来参加一下 Binance Blockchain Week(BBW)。

所来惭愧,我做过不少区块链相关内容,但正经参加大活动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是去年伊斯坦布尔的 Devconnect、第二次是今年的 Token 2049、第三次就是 BBW。去土耳其是因为发现好多朋友都去了,也应该去转转;2049 的理由有些奇怪:我总感觉这个会很难每年持续火爆,应该在熄火前看看。

这次 BBW 倒是提前俩月就准备来了,但一直定不下来具体计划。因为过去三个月我几乎没有两个周五在同一个地方,所以根本无从得知 BBW 前几天会在哪、能从哪里走。最后提前一周才确定行程,中间一直在麻烦 Binance 的朋友帮忙拖着各种 deadline,实在是不好意思。

想来 BBW 主要是三个原因:

1. 之前写过 Binance,但没近距离接触过这家公司。写小红书的时候我还能在办公室门前的星巴克蹲着。Binance,全员远程,一点也没给我这个机会。

2. 半年前开始联系一姐团队,想看看有没有机会交流下。

3. 之前和 CZ 约见面聊聊,但种种原因过去一年没见上。后来 CZ 在 X 上说会出席这次 BBW,也想试试看能不能约上。

这是三个想法都实现了,并且远超预期。一个一个说。

1. Binance

Binance 这次应该有 200 名员工负责组织活动,还额外来了不少人,想线下见见同事。所以我基本上是有机会就找各种人聊。我没有具体问题,想搞清楚的就一件事:作为员工,对这个公司什么感觉?

得到的回答足够写一篇严肃点的文章了,散记就提一点让我印象最深的:Binance 员工认为努力是有用的——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工作不是无意义、个人目标可以和组织目标匹配、并且作为个体可以推动事情发生和变化。

和 Binance 的员工交流,听他们聊自己怎么加入这家公司的、这些年都做了什么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感觉工作没意义的人,很难清晰地记起自己一步步都干了啥。

这点在今天互联网大厂不多见了。很多大厂员工的心态就是执行上面的 KPI 以及如果没完成锅别扣我脑袋上。很少有人会感觉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对大局能有什么用。几年前还不是这样,那是一个更有冲劲儿和干劲的年代,大家会感觉自己也在参与一场伟大的旅途。随着创业熄火和经济疲软,这种心态越来越少了。可能也就是前两年抖音崛起中的字节,身上还能看到旧时代的余晖。

Binance 则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工作可以累,但不能也不会没有意义。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挺不容易的。另一面是员工们会对自己做的事情自豪。拼死拼活做一件事不一定会自豪;自豪只会来自于真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儿。

并且这次接触再次加深了我对 Binance 的「刻板印象」:这是一家正常人组成的公司。正常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这不要紧,正常人是可以交流的。尤其是见多了各种奇葩、疯逼和受迫害妄想狂类型的公司后,我的感受尤其明显。去聊、去写、去接触这家公司,不需要特意担心什么事儿。所以我除了 Binance 还愿意写小红书,除了个人兴趣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俩公司都正常人。这里面的门道有多深,懂中文互联网公司的人都知道。

不过感觉 Binance 的工作也确实是挺累,比卷王大厂也不遑多让。也就是全球远程工作远离讨论语境。要是 Binance 也是个标准的、有个总部的公司,面对永不熄灯的办公楼,网上也少不了关于这方面的争吵。

2. 一姐

诚然一姐在网上信息不少,留下痕迹也多,但都没啥太大用。尤其是这两年信息更少了。总体而言八卦内容挺多,有价值信息很少。但托去年两篇相关文章所赐,认识了一些曾经在 Binance 工作过的朋友。所有和一姐有过直接工作上合作的人,都对她评价颇高。网上信息迷雾与线下真人评价之间的矛盾张力,让我非常好奇。

所以就从去年底今年初开始,我就在通过不同渠道约试试看能不能和一姐聊聊。其实约上一姐聊应该不难,但我的要求有点「过分」:不想去聊两个小时然后写个对谈;我想更深度的长期跟一跟她,写一些更大、更难的话题。所以我当时提出有没有机会跟一姐走个一天两天,看看她平时的工作状态。

不巧当时 Binance 刚在迪拜做完活动,我人在日本没赶上。而平时她深居简出,也不是特别方便跟采。所以一直到这次 BBW 才有机会和一姐见上。Binance 的朋友还记得我几个月前的提议,所以帮我约了一个 30 分钟的一对一交流,并且可以跟她参加几个活动。总共差不多两三个小时。

结果不光和一姐前后单独交流了近一个小时,还跟了九个小时从下午一直到半夜活动结束,并且中途蹭了顿饭。中间因为缺人手,我还帮忙拿了会东西——乃至第二天我见的人有以为我是 Binance 员工的。

很多人说创业也是个体力活,很少人能对这句话有深刻理解。我想一姐肯定明白。我作为跟的人都感觉有点累了,她还一直保持在营业状态。而且 BBW 前一天晚上她发高烧,吃了各种药压着就来了。我跟的这大半天里,看她吃完了一小盒龙角散。后来看小红书里有人发合影,说感觉她有点憔悴,毕竟生着病呢。

具体交流的内容就不在这展开写了。应该有机会变成一篇文章,不过最快也要半年后见。

就想讲一个特别引起我注意的细节:

晚上她和两个同事还有我一起吃饭,等上菜,闲聊最近都在干啥。她说自己会睡前刷小红书。一位同事问有啥有趣的热点吗?她就说最近有没有关注「走进珂学」?一位同事和我马上就笑了,成熟的网民会主动被热点找到。不过另一位同事因久居中东,并不是很了解现在汉语互联网热点。所以一姐就快速讲了一下这是个什么事儿:包括但不限于珂学是指谁、主角在其中遇到的问题、互联网上女权和反女权的争议以及当今互联网的极端化。一个人,能快速科普清楚热点事件,并且连带着把背景脉络和大环境都说明白,这绝对是个能力。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接下来的话。

聊完珂学菜还没来,大家都有点饿,就安静坐在椅子上。过了一小会,她突然对着我们但也有点自言自语的说道:「无论如何,也不论是那一方的观点,这不过都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网络暴力罢了。」

确实。

3. CZ

一年前约的,终于见到了。我想象过我俩见面时会出现的情况,但完全没想到是这么个状态:

早上见面,助理把我带进屋子后说下楼接他。我一个人在屋里,突然门铃响了,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我去开门。因为预告里他下午四点才会到会场,怕出安保问题所以我们提前见面被提醒要保密具体位置、下午四点后再发照片啥的。会面地点也不是什么戒备森严的办公楼,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找邻居的人按错了?或者有人就是来找他的?毕竟他的空间肯定自己有钥匙啊,而且要不然身边人也能开门。

所以我就没去开。

然后门铃又响了几下,我就寻思那要不还是开打看看?结果一开门,CZ 单肩背着一只双肩包,手里提溜着一个巨大的运动水壶,一个人站在门口。他可能有点意外我为啥不开门,我也诧异老哥咋一个人就这么来了?

站了一下,他问我是不是来对地方了?我说你要是 CZ 那这地方就是对的。于是放下包和水壶,我俩坐下就开始聊。非常好聊,而且他有足够的幽默感。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幽默,并且接受自嘲,那就不可能不好聊。中间聊到他自己在写的那本书,说感觉自己还算经历过挺多事儿的,可以写写;我当时就乐了,毕竟论经历的事儿多少,没几个人能和他比。

并且他中文很好——如果朋友你不知道,我说话特快还有口音,所以很多人(包括纯正国人)都听不懂我在说啥;每次录节目都要克制自己的语速。CZ 不光能听清我说啥,还能接住我抛出来的梗。甚至事后重轻问我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他能听得懂你在说啥?

具体交流内容暂且按下不表,同样希望明年能写点什么出来。就说聊完天我提议合个影,拿出了带来的宝丽来 680。他认出来了这是一台 Polaroid,我说这机器比咱俩都大,能不能出片每次看运气。

果不其然,卡纸了。

我收拾东西准备走的时候把它修好了,不过这时 CZ 助理下楼接人,屋里又剩下我俩。我提议那要不自拍一张吧,没试过宝丽来自拍但应该行。

这次好使了。

到这第一天在活动上听人闲聊,有人说现在见 CZ 不容易了,身边肯定全是保镖。对比真正见面时拿着运动水壶坐在对面的人,这个感觉还是挺奇妙的。

另外要是早知道二位是这个风格,我就不费劲儿带正装来了。除了参加朋友婚礼,上次需要穿正装的场合还是发生在疫情前。这次想的是见人嘛,正式点。但不论是一姐还是 CZ,应该都不讲究这些。

对了,不少朋友是第一次见,想找补一句我平常也不是这个风格。我本人一般是下面这个东北街溜子状态:

拍摄:杨大壹

这次来也见了一些素未谋面的网友,不少朋友以为我是个全职记者。其实我不光不是全职记者,甚至我根本做不了一个好记者。过去三年逐渐认清了一件事,就是好记者需要的技能,王汉洋这个人一概没有。

好记者需要对报道清楚一件事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能持续跟踪一家公司;对自己覆盖的选题也要足够了解。而且记者要忍受长时间枯燥无味的工作,还要保证能出结果。《火线》编剧 David Simon 在我心里就是好记者的典范。

我不行。我在创作上的全部兴趣都在于探索本身,不在乎获得定论与结果。所以几乎我文章都是把自己探索的路分享出来,也因此被诟病总是不给结论——我自己也没得到结果呢,就是你一起走一段路。还有个副作用是很多路我走完发现没趣,也就不写了。

对于选题也一样,我只好奇自己问题意识里的那些线头。对于没有兴趣的事儿,我一点不想碰——这对记者来说,很没有职业道德。

另外一个这趟被问了好几次的问题,是哪里找出这么多时间写作的?其实这个问题不存在,我的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工作上。写作 or 摄影这种创作也就最多占了 20% 的时间。感觉我产出多,是因为我可以年复一年的、永远把 20% 时间花在创作上。

另外对创作的常见误解是认为这事儿像是做题一样需要不断的答卷。不是的。就用一篇文章举例,如果它花了 100 个小时,那真正用于写的时间可能也就是 20-30 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是写之前的思考和研究。在等地铁的时候、等电梯的时候、蹲坑的时候...... 这些都是可以用于思考的时间。难的从来不是如何创作,而是一直创作。

如无标注,图片均由本人拍摄。

原文链接

热门币种
更多
币种
流通量
24小时
OM
MANTRA
0.71 USDT
3.17
HNT
Helium
3.413 USDT
6.32
ENS
Ethereum Name Service
26.6612 USDT
186.94
StarkNet
0.737 USDT
19.63
Neutron
0.513 USDT
8.39
ICX
ICON
0.1536 USDT
1.43
XAI
Xai
0.5088 USDT
11.12
Marinade staked SOL
158.32 USDT
0.01
Frax
0.9784 USDT
0
DEXTools
0.6717 USDT
0.02
WMT
World Mobile Token
0.2694 USDT
1.76
Huobi BTC
33663.91 USDT
0.01